傳統農批和生鮮電商相互救贖之道
發布時間:[2016-06-08]分類:運營干貨
電商發展以來,各行各業都擠破了腦袋往紅海里鉆,農業也不例外,然而要實現農業互聯網化則更加不容易。農村地區偏遠,物流是個問題,農村電商人才凋敝也是個很大問題,沒有人懂互聯網,怎么做農村電商?然而國家大力扶持農村電商,誓要在互聯網+農業這條道路上走出康莊大道來。那么互聯網最終會把農產品流通行業改造成什么模樣?興起的生鮮電商可不可以和傳統農批市場結合起來,互相發展?
1.我國農業現狀
(1)農業勞動力短缺只是暫時現象
眼下年輕農民不愿意種地、不會種地的現象只是經濟增長模式緊急帶來的突發現象,然而當大家意識到未來再也不會有前些年那么多的打工機會,大家會回到田里去的。同時,機械化程度在不斷提高,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并不嚴重,國內一些地區的機械化程度已經超過美國,如呼倫貝爾農墾區。
(2)農產品供給側改革需要精耕細作
農民多不僅可以貢獻城建和出口商品的低成本,也可以創造農產品的高價值。我國目前貧富差距的重要方面之一是城鄉差距,而代表農業先進理念的有機農業很適合我國國情,以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為載體,由農村向城市輸送更高品質、更高附加值的產品、服務,既是縮小貧富差距的重要途徑,也是通過供給側改革為中高產階級提供進口優質農產品替代品的必由之路。
2.生鮮電商和農批市場將互相救贖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互聯網+”、供給側改革等國家戰略的推動,眾多生鮮電商項目紛紛試水,讓農批市場體系面臨著互聯網的改造。目前,農產品流通領域里與互聯網緊密結合的環節是品牌產品的零售,所謂的生鮮電商并未撼動批發環節,即使零售環節也尚未形成氣候。
生鮮電商在2016遭遇冷流,意味著生鮮電商并不是全新的商業模式,互聯網僅是農產品供應鏈的一個新工具,還遠未從底層改變農業生產流通和消費方式。在批發環節,眾多拿到大把風投的互聯網送菜項目無不是扎堆在銷區農批市場里,起早貪黑的跟菜販子討價還價,不僅沒有減少流通環節,還增大了損耗。
電商在生鮮領域之所以未能像在其他領域所向披靡,干掉批發代理,核心因素是囿于生鮮產品短暫的生命周期,農批市場的流通效率已經很高了,每個核心環節都有其價值。所以,農批市場的問題在于其交易方式的落后,生鮮電商的問題則是涉及的環節太少,從農田到飯桌的長征路上,生鮮電商和農批市場將互相救贖。
生鮮電商的終極形態將是產地互聯網拍賣批發,銷地O2O配送。
3.我國農業將迎來品牌化時代
未來,無論線下的農批市場還是線上的拍賣市場都不會像今天這般承載絕大部分農產品流通任務,農業品牌化終究會到來,屆時我國農產品市場預計將呈現三國殺格局:農批市場、連鎖商超直采、人格品牌直銷。無論何種流通渠道,都將與互聯網深度融合。
推薦閱讀:
電話咨詢
免費試用
預約演示
價格咨詢
獲取方案